近日,教育部印发了《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通知》(下称《通知》)。《通知》中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育教学过程管理,淘汰“水课”,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。消息一出,迅速上了微博热搜榜。同学们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,很多问题已存在多年,成了高校教育的“特色”,甚至学生教师们都已习以为常。
一门课的课件用了7、8年,教授内容陈旧。
已经上大三的陈安这学期依然要上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》这门课。这已经是她第三次上这门课程了,从大一到大三每一年她这一级都要学习这门课程,“每周两次课,一上就是半天”。
陈安跟同学们都想不通学校为何如此安排,她认为学校对他们这一届的培养计划有问题,“反正拿到课表就只能去上课了,我们有意见也没办法,这算学校对我们的培养计划。”这门课是必修课,要算学分。
上过三次同样的课程,每年教授内容差别大吗?陈安没觉得有什么差别,从大一开始在这门课上的收获就不大,她想不出这门课对职业规划能起多大作用,陈安现在在准备考研。
“赶紧把这门'水课'取消了吧!”另一名同学在微博下留言。根据这名同学的说法,上这门课完全是在浪费时间,他认为“年轻人的精彩就在于不断尝试,你让我现在规划好了有什么意义?”这名同学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,按照老师的要求交了职业规划的作业,一张试卷纸上写出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实现方案,这门课的学分算拿到了,但他说自己只是胡乱编的。
仅仅是为了拿学分。在课堂上,学生们都在玩手机,“这种水课基本没人听的”。
不只是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》这种课程,在很多专业课上,学生们听课情况也不乐观。
有些同学表示,老师还在用几年前的课件讲课,上课方式就是看着课件“照本宣科”,学习的内容早跟不上时代潮流了。
根据西南大学硕士生田小军公开发表的论文《大学生学习投入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质量问题研究》,他认为高校作为传播“高深”学问的地方,“高深”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层面,而且反应在知识的前沿性方面。学校有责任将各专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到课程内容中,展现当前社会、科技发展的面貌,使培养的人才始终处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。
除此之外,在专业课程目标上处于低水平,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。田小军研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,高校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的要求在“记忆”、“分析”这些相对低水平的认知上,在“综合”、“判断”和“运用”等深层次的学习要求较少,这种浅层次的学习无法将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,造成了大学生无法达到较高水平的现实。
公共课程很“水”,专业课程也无法达到深入和专业的效果,陈安想过通过一些途径反馈给学校。大一第一学期期末,教务处要求每位同学对教师和课程进行打分。陈安介绍,当时在网上做了一份调查问卷,内容就是让同学们填表说明对课程的满意程度,“但是表格实事求是地填好了,下个学期上课还是老样子。”反馈也流于形式化了。
每学期末,教务处同样会要求对上课的教师做出评价。“有非常满意、比较满意、满意、不满意、非常不满意五个选择,”陈安说,“因为是登陆学号填写的,教务处会反馈给授课教师,所以很多同学不敢写真话,担心期末成绩会不好。”在给部分授课教师填写“满意”的背后,实则是“不满意”。
上课质量差,责任完全在教师吗?
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?苏州大学的马志强在其公开发表的论文《高校教师绩效考评的现状、问题及对策》中认为,对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标准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发生。有些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时,长期存在“重科研,轻教学”的倾向,导致高校教师普遍热衷于科研,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。因此他提出,高校应从道德素质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三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考评。
湖南师范大学的胡小桃在论文《从高校教师发展状况看我国教师考评制度存在的问题》中表达了对此事的感触。胡小桃曾获批了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,但是在团队组建之初却遇到了困难,“高校教师对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态度很冷漠,不太重视。”
其称,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科研情况与职称评定之间有明确的条文规定,而对于教学业绩与评定职称之间的关系,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和无教学事故,基本没有进一步制定细节。
政策如何落地?
对于教育部印发的《通知》,周刊君询问了几所大学教务部门,均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具体如何实施。
“水课”实际是一种口语的说法,在此次教育部的通知中也没有明确界定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认为,所谓“水课”就是课程没有知识含量,学生在课堂上很愉快但是没有收获知识,这种课程也容易让学生通过。
“按照欧洲大学的课程标准,我们百分之八十的课程都是水课”,周光礼坦言,“我们的大学特点是课程数量特别多。”一般本科生大学毕业要修满180多学分,我认为,实际上修满100到120学分就可以了。让每一个学分应该发挥价值,需要学生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。”
至于“水课”的具体标准,既可以是教育部制定,也可以学校制定,“当然最好的是学校根据各专业教学情况综合考量。”周光礼说。
那么这样的政策该如何落实?
在以往对教师的考核中,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只看期末考试结果。如果学生考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,那么教师的教学结果则是正常的。但考试结果无法证明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、增长了能力,“只能说明学生在考试之前背书背得还不错。”
如果要加强过程管理,学校就要在加强对教师授课的监督。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派督学进入教室听课,考察教师在课前有没有对课程进行设计、有什么样的活动,课堂目标有没有达到,监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。”周光礼介绍。在没有督学的时候,学生在每堂课下课后应及时反馈课堂质量,以这种方式强制让教师重视课堂质量。
以美国一些高校为例,学生们下课后会及时填写学校的调查表,将上课情况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。“如果发现有大量学生都不认可教师,那么督学就会进行调查。”周光礼认为,在国外,学生们有较强的消费者意识,“这堂课是要花钱买来的,那这节课的上课质量值不值让我花这么多
钱?”
谈及更深层的原因,高校现有的考评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们提高上课质量。高校量化管理的原则下,对教师的考评看重的是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,由于课堂质量无法量化,一般不作考评。学校能改变吗?“很难,”周光礼说,“我们国家要做学科评估,搞双一流建设,全部都是靠科研,没有学校敢不重视。”
周光礼回忆,在2012年,中国人
民大学曾有过一次改革,那一年学校
只考核教师们的教学质量,不考核科研成果,结果当年论文发表数减少了50%,造成了学校排名的下降,资源的流失。
教育部此次减少“水课”,加强过程管理的政策具有积极意义,预示着我国大学开始向注重教育质量迈出了新一步,但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实施,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。
(来源:《中国新闻周刊》)
学校地址: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会稽路428号(稽山校区) 群贤中路2801号(镜湖校区),电话:0575-88349596,邮箱:zgb@yxc.cn
Copyright (C) 2016 XXX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
浙ICP备05014601号-1